
11月14日香港,一个导盲犬在商场内晕倒。
后因抢救无效,当晚去世。
新闻报道说,小狗2018年出生,去世前有呕吐症状,目前不知道死因究竟是什么。
但消息上热搜之后,有不少大V发文说,狗死竟然用去世?
狗死该不该用“去世”?
一瞬间我也懵了,翻翻新闻,无论是官媒还是普通人,用过“离世”,也用过“去世”,有时也会说“狗死了”。
再翻评论才明白过来,抠字眼的背后其实代表了导盲犬在社会的尴尬处境。
导盲犬作为一种工作犬非常珍贵,在我国甚至可以用稀缺形容。
国际导盲犬联盟规定,1%以上的盲人使用导盲犬可视为导盲犬的普及。
依据这个规定,我们至少应该有17万只导盲犬。
但现实是,我国导盲犬有不到二百只。
这和导盲犬的培养特性有一定关系。
导盲犬的培训是一个严格的过程,用网上的大白话说,要往上查三代,狗族里没有咬人史才能进入选拔。
狗狗出生2个月后,就要被送往家庭寄养,以熟悉人类的居住环境和各种公共场合。
然后回归培训学校,进行4个月的工作训练。
和人类上课一样,每天早上7点,小狗们被带到户外,学习上厕所、吃早餐、走直线和上下楼梯及过马路。
练习成功接下来就是和未来的盲人主人一起训练,持续两个月通过各种考核,最后才能进入实际工作。
这时候,导盲犬将拥有相当于8岁儿童的智力。
但这个时候,导盲犬已经花费15万元培训费,淘汰率达到了70%以上,为了完成那些指令,牺牲了自己作为动物的许多本能。
这种珍贵对于盲人来说更加具体。
不是所有的盲人都能申请到导盲犬,资料显示,每年预约导盲犬的有5万人,在漫长的等待中,可能他们一生都无法获得。
如果能幸运的拥有一只导盲犬,那便是把生命安全交给了它。
缔结的不仅是使用和被使用的关系,还有一种治愈的情感。
国内首位女性钢琴调律师陈燕,患有先天白内障,右眼失明,左眼只有一点光感。
2010年陈燕出了一场车祸,夺走了仅剩的光明。
她的丈夫大伟也是一个盲人,视力为0.1,在家还好,出门只能看到大的建筑物和模糊的车辆,两个人谁也照顾不了谁。
其他亲友也无法随时陪伴,而且普通人很难从盲人的角度照顾到她的需求。
一次,陈燕路过一个护栏,朋友让她迈过去,却没注意到护栏是一边高一边低,结果陈燕被绊倒了。
从那以后,她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,坐在轮椅上长达一年,再没有出过门。
直到导盲犬珍妮来到她的身边,让陈燕长出了“眼睛”。
“这些年来,珍妮一共救过我四次。它能感知我所有的情绪,能听懂我的话,我也能了解它的心情和想法。我们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。”
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练习过马路时,一辆汽车突然闯红灯驶来,陈燕听到了声音却来不及反应。
她下意识地放开牵引绳让珍妮先跑,但是珍妮一动不动挡在她身边,所幸汽车在离她们两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。
2018年,10岁的珍妮“退休”,陈燕迎来了自己的第二只导盲犬黑萌萌。
这只导盲犬更厉害,帮助陈燕乘火车、飞机去了祖国很多地方旅行,还上过央视新闻。
也带她去大连寻找过珍妮,而珍妮依然记得它的使命:每当靠近路障,它会迅速走到旧主人陈燕身前,示意她减速慢行。
陈燕对珍妮说:“珍妮,不是妈妈不爱你,长时间接触,等我们走了,你会很伤心。你年纪大了,会很影响身体健康的,我一定还会想办法来看你。”
想起有音乐人为导盲犬写的一首歌:
我要为你背上你的行囊,带你一起去寻找远方;不管风雨有多狂,我都会陪你在路上;不管前路有多长,都会用我一生为你导航。
但对于其他人来说,导盲犬的存在完全是一种压力。
还有人认为导盲犬只是被炒作出的神话。
毕竟导盲犬长得都很高大,虽然它不咬人,但是别人看到狗会害怕。
而导盲犬花了很多资金却依然无法普及,似乎不如多生产一些拐杖。
久而久之,人群之中牵着导盲犬的盲人就像一个怪物,旁人和他保持着距离。
既是避让,也是排斥。
著名盲人歌手周云蓬带着导盲犬入住酒店时,常常被拒绝入住。
山西太原的交警“莉姐”扮成盲人带导盲犬坐公交,司机也拒绝让她上车。
尽管按规定导盲犬是可以上车的。
可司机语气强硬,满车的乘客也暗暗支持司机的态度。
最后一名乘客指桑骂槐的说司机耽误了大家的时间,“莉姐”只好带着导盲犬识趣的下车。
上海的刘阿姨更是因为导盲犬成为了小区的公敌。
2019年7月,50岁的刘阿姨因为黄斑色素变性,双眼视力突然急速下降。
由于她的丈夫也是全盲一级残疾,子女又在外地上班,为了方便生活,刘阿姨在朋友的推荐下,申请到了一只1岁半的雄性拉布拉多导盲犬查德。
结果领回家没多久,很多居民开始向物业反映,刘阿姨的导盲犬每次都尿在一处,有印子,很臭。
刘阿姨理解邻居,于是就换到了一处偏僻的角落。
然而几天后,又被人投诉了,原因是旁边有个水泵,狗狗的尿液会污染水源......
还有邻居表示要毒死导盲犬。
为了还导盲犬一个清白,刘阿姨特意和居委会进行了沟通。
居委会也划定了排便地点——小区围墙的外面,这里白天是空地,晚上会有人停车,并且有监控摄像头,可以掌握情况。
但没想到,还是被投诉了:你到花坛里面去好不好啊,不要溅到我们家车子。
刘阿姨又换到了家楼下花坛边上的水泥地上。
这下轮到靠近花坛的住户不愿意了……
反反复复事情一直焦灼,无论如何安排,方法如何改进,都不会百分百满意。
可能问题已经不仅在于导盲犬。
就像刘阿姨的导盲犬在空地排便时,花坛附近的居民一致赞成,表示这是小区的温度。
但当导盲犬到花坛排便后,温度荡然无存。
动物的问题,本质上还是人性的问题。
这昭示了我们如何看待生命,如何对待与自己利益不符的弱者。
说白了感觉有用时身上都是优点,无用时全是缺点。
这不仅发生在导盲犬身上,比如身戴功勋的退伍军犬被借去拍电影,结果为了艺术效果被绑上炸药炸死了。
这还不算,后来那部影片获得了“优秀影片奖”特别奖,甚至还提名了金鸡奖“最佳摄影”。
但是对于被炸死的主角,导演在节目只有一句“为了这个影片,必须死条狗”。
他对“军犬”并没有感情,在他看来,狗只是一种拍摄道具,用完就可以抛弃。
再比如2019年铜仁市蓝天救援队两只搜救犬“豹子”和“顺子”被人毒杀。
而“豹子”和“顺子”在被下毒前的12月7日和12月12日,还在一线参与搜救工作。
救了很多人反被人毒死了。
这样的有用无用,只不过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写照。
只考虑自己,从未站在更高的角度替别人考虑,替动物本身考虑。
自私的认为某个空间只属于自己所有,这是一种傲慢与自大。
恰好明天就是“国际宽容日”,真的希望每个人能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,就用导盲犬配不配用“去世”开始。
它是盲人的战友和家人,为人类奉献了一生,为什么不配得到承认?
可以理解有人讨厌狗,但是可以绕着走,难道还要盲人绕着我们走吗?
如果人人能包容理解下弱者,那也就不再需要导盲犬,每个人都可以是盲人的“眼睛”。
但说起来和盲人抢盲道的都是眼睛能看见的人。
-完-
图片及资料来源:
《盲人歌手携导盲犬住酒店接连被拒?消除导盲犬的尴尬境遇,需要你出一份力》,宠安宝,2018.05.04
《悲愤!两只搜救犬在犬舍被毒杀!谁干的?》,湖北应急管理杂志, 2019.12.17
《盲人钢琴调律师和她的“眼睛们”》,中国新闻周刊,2022.10.15
